首页
搜索 搜索

全球快消息!青年创作者重新审视类型片

    2022-12-20 17:17:58

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凛冽,阳性或担心阳性的人们宅在家里,街上行人稀松。推开FIRST的大门,人群的热浪依然扑面而来,这是属于电影的热情。


(资料图)

去年在成都线下举办的FIRST惊喜影展·类型片实验室,今年辗转到北京,也有很多嘉宾和学员因为疫情的缘故只能在线上参加。哪怕处于阳性的状态中,仍然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对交流的渴望。

在一个月前的类型公开周上,二十个入选的类型片项目向大家第一次展示自己。一个月后,从中脱颖而出的十一个项目走进类型片实验室,和资方代表、编剧前辈们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探讨,也聆听来自演员、营销、甚至跨界专家视角的声音。

离开了线下的环境,或许缺少了氛围感,但好处在于可以保持更长线的沟通交流。在进入1v1剧作诊疗之前,学员和导师之间会先进行互选,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在充分阅读并交流剧本创作问题之后,学员也可以把重新思考并修改后的版本再同步给导师。

在类型片实验室出现之前,很少有专门为类型片开设的创投活动或培养计划,在这里,“要创作一部类型片”的目标是一致的,互相之间的交流才能是更通畅有效的。也恰恰是这样的交流越来越多,才更有机会拉近国内电影市场和创投之间的距离,有机会弥补市场供给的缺口。

相比去年,今年的创作者们展露出更强的类型写作意愿,但在能力上仍需提升。而立足整个市场来看,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类型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意愿和市场需求,目前都存在错位的情况——或许像类型片实验室这样的场域存在,提供交流与碰撞的机会,是问题的解法之一。

“优点是天马行空,缺点是太天马行空。”剧作导师潘依然用简洁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她今年在剧作诊疗中接触到的作品。

在她看来,有的创作者想在剧本当中放进太多的形式,或者探讨太多的议题,但对于年轻人的第一部长片来说,有时不如先把一件事讲好,再去考虑其他内容是不是能够很好地搭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都看了很多的电影,然后有很多想法,但问题出在不知道怎么样去归类自己。”

这其实是许多年轻创作者的普遍共性。对于作者电影而言,新人的前几部作品带有一些“大师的影子”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到了类型片创作当中,或许就没有那么多自由糅合的余地。类型片的本质是一种与观众沟通的工具,它既是一个抓手,也意味着一种规范。“当你选择类型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你选择了一部分观众,这部分有一些类型片诉求或类型片积累的观众,其实你是需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的。”潘依然解释道。

而很多新人导演进行电影创作的初衷就是有一个很强烈的自我表达,而非一个很值得一看的故事。当它难以通过作者电影的方式落地的时候,才会选择借助类型片这一抓手。

当然,能够将独特的自我表达和类型片语法完美融合的话,一定是类型片创作最理想的答案,可惜的是,目前不少创作者们在类型写作上还是力有不逮。

剧作导师郭俊立提到,他在今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上,看到的一些剧本成色会更好,但类型片的比例很低。能把类型片剧本写得让人惊艳的年轻人还是不多。“我觉得很多创作者还是小看了类型片。你随便写个什么东西,总会在全世界能找到一两个知己,但是要写一个让很多人都喜欢的东西,这才是难的。”郭俊立说道。

虽然难,但变化正在发生。

这或许是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化的另一种道路可能,用中国观众更熟知的标签与他们建立稳定的连接,从而让每部影片都找到相对应的观众。“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年轻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我们现有的市场探索当中去借鉴。有些卖得好的片子,复盘之后你会发现它从创作一直到优化、测试、制定宣发策略等等,都是一个非常顺畅和一体化的过程。”李湛说道。

和院线市场的距离有些遥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创投活动具有共性的一大痛点。FIRST类型片实验室的诞生,正是对缩短这中间的距离的尝试。但同时也需要看到的是,类型片创作者们的创作偏好,仍然和主流电影市场的诉求存在错位。

据猫眼《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国产电影近五年来市占均值(题材数量和票房占比的均值)最高的四大主流题材分别为:剧情、爱情、喜剧、动作。而入选今年FIRST类型片实验室入选的11部作品中,占比相对较高的类型是喜剧和犯罪,爱情片仅一部,没有动作片。

猫眼《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这与年轻创作者的创作意愿有关,“一代人或者相邻的几代人,常常会有比较趋同的电影审美。这一代的类型片创作者可能受犯罪片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韩国有很多优秀的犯罪电影。在做第一部影片的时候,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有临摹的意识。”潘依然说道。

另一方面,潘依然也猜测,或许是因为学电影人多少有点叛逆,所以感觉犯罪类型片里面更有劲儿,而爱情类型则有些软绵绵的。

但类型片总是需要和观众沟通的,喜剧、爱情是普罗大众最本能的需求,市场上这些类型的影片虽然每年产量不低,质量高的却很少,在补充这一市场缺口方面,需要更多年轻的创作者勇敢尝试。

方法还是有的。比如如果感觉不好着力,可以尝试符合类型,如潘依然建议的那样,爱情片的主流做法是尝试复合其他类型,加入一些科幻或者推理的元素,让它不局限于一种很纯粹的爱情片。

事实上,类型复合的确是类型片创新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方式。譬如“喜剧+”,就成为了近年来十分常见的一大创作趋势,“喜剧+家庭”“喜剧+悬疑”“喜剧+科幻”等组合都有典型范例。但对年轻创作者来说,贸然进行类型复合也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在潘依然看来,对两个类型都很精通,是进行复合类型创作的前提,“它是一个对创作者来说更进阶的要求。”

郭俊立对创作者的建议则是,首先让故事的骨架清晰、人物清晰,把原本的东西做得足够好之后,再复合到一个别的载体上就没问题,“不管用什么样的外壳去包装它,内核的东西一定得有力量才行”。

李湛也提出了基于市场的洞察。他表示,类型融合得好的作品,一般会符合一个在内容创作上的经典规律,在好莱坞被叫做“familiarity + surprise”,意即“熟悉度+惊喜度”。

做得好的复合类型电影,主类型会做得非常到位,不管是创作还是宣发的时候将它作为主要依托,满足“熟悉度”的要求。在主类型的预期达成的前提下,再去做制造“惊喜度”的次类型。“反过来,国内做得不太成功的类型复合影片,要么是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没有搞清楚到底应该做什么类型选择,要么是在创作端搞清楚了,但在宣发端没有搞清楚。”李湛表示。

因此,在相当一部分类型片都有涉及类型融合的情况下,做好主次分明是从创作端到市场端都需要尤其注意的法则。

作为今年类型片实验室中唯一的爱情片,胤超这次和剧作导师以及资方代表们核心讨论的议题也是关于怎样做好类型的主次分明,“因为我的剧本有科幻、有爱情也有悬疑,所以要在这三个元素之间去寻找它一个平衡。科幻和悬疑的存在是为了让这个故事的类型感和戏剧性,更强一些,但也不能让它喧宾夺主,最终还是一个浪漫爱情电影。”

创作者们正朝着类型的方向努力前行,虽然类型的概念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中,但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改变需要创作者、市场和整个电影工业体系共同进行。在FIRST实验室,推动进步的种子正在生长。

X 关闭

© 2021 太平洋医疗器械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邮箱:93 96 74 66 9@qq.com